编者按:今年是“十二五”规划收官之年,也是“十三五”规划布局之年。时值年末,“收官”接近尾声,“布局”即将谋定,浙江农业走过了怎样的“十二五”?又可期待怎样的“十三五”?从本期起,本报(《农村信息报》)推出一组以回顾和展望为主要内容的特稿,从不同角度回顾、展望浙江“三农”发展。
浙江农业虽不以粮食生产见长,但民以食为天,吃饭是天大的事,手中有粮心中不慌,展望“十三五”浙江“三农”发展,自然要关注粮食生产。 记者从省农业厅获悉,得益于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等举措,“十二五”期间我省粮食生产取得了显著成效。“十三五”期间我省粮食生产的总体目标,就是要力争延续“十二五”以来的发展势头,通过耕地保护、政策扶持、科技推动、绿色增产、机器换人、机制创新等举措,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,努力稳定年粮食播种面积1900万亩、总产75亿公斤,保持150亿公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。 据统计,2011年至2014年,我省粮食年平均播种面积为1884.76万亩,年总产平均为760.69万吨。尤其是2014年我省实施了粮食扩面增产行动,出台扶持政策加快发展旱粮,粮食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,全年播种面积达到1900.21万亩,这是自2010年来我省粮食播种面积首次恢复到1900万亩以上。 经过6年努力,浙江累计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7886个、面积676.74万亩。通过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,我省粮田基础设施显著加强,良种、良技推广应用不断加快,粮食产量稳步提高,粮食生产功能区的单产比周边粮田高出7%以上。值得一提的是,“十二五”期间我省相继育成并主推了“秀水”、“中浙优”和“甬优”三大系列水稻高产品种,特别是以“甬优12”为代表的籼粳杂交稻品种的育成,实现了我省乃至全国水稻育种方法和产量的重大突破。 成绩固然可喜,但对寸土寸金的浙江来说,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,优质粮田不断流失,种粮比较效益仍然偏低,劳动力和土地流转成本持续上升,稳定粮食生产仍是一项艰巨任务。 据省农业厅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,根据初步规划,未来五年,浙江粮食生产将按照稳粮增效、水旱并举的总体思路,在确保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,努力稳定年度播种面积,继续提高单位产量,稳定发展粮食生产。总的来说,主要是两个方面:一是粮田保护提升,继续深入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,到2020年完成800万亩建设任务,并在确保2500万亩永久基本农田的基础上,新划定1000万亩永久基本农田核心示范区,实行严格保护,确保粮食生产空间;二是产业扶持促进,以粮食生产补贴改革为抓手,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,推进粮食生产扩面增产和绿色增产,壮大规模经营主体,推动粮食生产的规模化经营、机械化作业和社会化服务,稳定面积,提高产量和效益。
《农村信息报》记者 陈小平 |